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滚动新闻 > 徐扬生称“培养20年以后的大湾区人才”?港中大(深圳)迎来建校十周年
徐扬生称“培养20年以后的大湾区人才”?港中大(深圳)迎来建校十周年
财诺大师2024-03-15【滚动新闻】2225556人已围观
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陈思琦、钟鸣 深圳报道
3月12日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举行十周年校庆媒体通气会。
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会上获悉,该校2023届本科毕业生13.70%选择直接就业,其中超过一半留在深圳。随着香港IANG(非本地毕业生留港/回港就业安排)工作签证的适用范围扩展至港校大湾区分校,去年已有学生获签证赴港就业。
今年正值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实施五周年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港中大(深圳)校长徐扬生表示,港中大(深圳)并非仅为深圳或香港培养人才,而是培养“20年以后的大湾区人才”。今年,该校首次招收港澳台学生,联合香港校区开设的2+2本科学位课程也正在进行中,粤港澳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日益频密。
港中大(深圳)校园/受访者供图
超半数就业毕业生留在深圳
此次通气会上,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发布2023届国内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。报告显示,2023届毕业生整体去向落实率为95.13%。其中,升学比例首次突破八成(963人),达80.92%,以出国出境为主;13.70%的毕业生(163人)直接就业。
升学方面,美国为该校本科毕业生的首要目标,占升学目的地的37.90%。21.70%的升学毕业生攻读世界大学排名前10名高校,71.55%攻读世界大学排名前50名高校,另有12名入读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高校。
就业方面,该校就业毕业生的平均年薪为17.08万元。其中,九成毕业生选择在深圳、上海、北京、广州、中国香港等一线城市或成都、南京、郑州、杭州、长沙等省会城市,其中超过一半选择留在深圳,占就业人数的50.31%。
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2022年施政报告提出,放宽非本地毕业生留港/回港就业安排,将逗留期限由一年延长至两年,并以试行形式扩展该安排至香港高校的大湾区内地校园毕业生。这即是说,港中大(深圳)毕业生将有机会获得在港就业签证。
“去年已有大概7名同学通过新政到香港工作,今年应该有更多。”港中大(深圳)协理副校长李学金透露。
在单位选择上,大型民营企业是该校学生最主要的去向,占比31.90%,如华为、顺丰、拼多多、字节跳动等;政府机构/事业单位/科研或其他性质的单位占比23.31%;三资企业占比23.31%,如宝洁、欧莱雅、德意志银行、德勤、普华永道等;国有企业占比21.47%,同比增长12.38%,包括中国银行、中国联通、烟草公司、深圳燃气、深圳水务等。
培养“大湾区人才”
今年是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实施五周年,而高等教育正是粤港澳合作的一个重要领域。
近年来,香港高校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已建成并招生的院校有3所,即北京师范大学-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、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。其中,港中大(深圳)今年迎来建校十周年。
“常有人问,我们是为香港还是为深圳培养人才?我认为,我们培养的是20年以后的大湾区人才。”徐扬生回答南财记者提问时表示,港中大(深圳)坚持“融汇”“创新”的办学理念,即融合东西方文化、创新人才培养制度,尤其是将港中大的“书院”制度带到了深圳,更有利于为大湾区培养跨学科的战略性人才。
据介绍,港中大(深圳)采用书院制,所有学生分别隶属于一所书院,建立各自的书院文化。书院与学院的专业课程相辅相成,鼓励不同文化和专业的学生共同生活、互相学习。目前,该校已有逸夫书院、学勤书院等7所书院。
“如果化学系的学生想创业,但不知道如何找投资,而寝室里有个同学懂投资,他们就可以商量。多做跨学科的沟通,才能培养真正的复合型人才。”徐扬生说。
记者了解到,港科大(广州)同样注重融合学科教育。该校实行“枢纽”“学域”架构模式,四大枢纽(功能枢纽、信息枢纽、系统枢纽、社会枢纽)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个学域,学域之间没有严格的学科边界。
香港高校“书院”“枢纽”等制度为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经验。今年,港中大(深圳)还在招生方面做了进一步探索。
日前,港中大(深圳)公布2024年联合招收港澳台学生招生简章和2024年依据台湾地区学测成绩招收台湾高中毕业生招生简章,首次招收港澳台学生。
同时,港中大(深圳)联合香港校区开设了大湾区2+2本科学位课程,为大湾区首个让学生在深港两地校园修读双主修本科课程的项目。本科四年,学生将在深港校园各修读两年,毕业获颁香港中文大学学士学位,并在证书上列明两个主修专业。
Tags: